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從收視率分析各類偶像劇的收視族群

收視率調查報告通常是很單純地被拿來作為電視節目受不受歡迎的指標,就像學生的考試成績一樣,讓老師評定學生有沒有認真唸書、讓家長評定老師會不會教之類的。不過就像考試成績沒辦法拿來判定學生品格好壞,收視率也不能拿來作為節目好壞的依據。不過搭配同類型節目收視率分布,倒是可以了解到收視族群的消長與喜好。

就以這幾個月來週日十點的偶像劇來看,因為「花樣少年少女」廣受歡迎,原本收視率破三就會偷笑的台製偶像劇又重新熱絡了起來。中視搬出柴大製作的「轉角.遇到愛」雖然吸引了不少人氣,卻也無法順利將收視冠軍寶座奪回。等到「花樣少年少女」下檔之後,接檔的「熱情仲夏」雖然同樣是漫畫改編的校園愛情喜劇卻變成冷冷清清。原本以為「花樣」觀眾都轉往「轉角.遇到愛」了,可是看收視率似乎並不是這麼一回事。觀眾的口味真是難以捉摸啊!

其實歐雷娣覺得應該把一個節目的收視群再加以細分來看會比較準一點。歐雷娣家中三個會看偶像劇的「成年人」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收視族群(在歐雷娣家中,未成年人在大人有想看的節目時是沒有選擇權的)。歐雷娣是屬於比較偏向重視演員表現與導演用心程度的,編劇不好的話可以讓歐雷娣邊看邊罵,歐雷娣還OK。另外有一位平常沒有在看偶像劇,都是女兒看就跟著看,但是因為「花樣」被吳尊和Ella迷得團團轉,從此之後「花樣」時間不准女兒任意轉檯。第三位是平常就會看偶像劇,大概是因為從小喜歡看各類小說,所以看偶像劇的重點在於劇情,她選擇的就是「轉角」,反而對於「花樣」興趣缺缺。由以上敘述可以大致了解,在「花樣」與「轉角」的偶像劇戰役之中,歐雷娣主要以「花樣」為主,廣告時會轉過去「轉角」看一下片段,等到「轉角」在東森戲劇重播時再看;第二位就是專心看「花樣」,不看「轉角」,第三位只看「轉角」不看花樣。有意思的是在「花樣」結束之後,歐雷娣因為之前有看重播的「轉角」,所以變成以「轉角」為主,「熱情仲夏」看片段與重播;第二位就不看了。過了一兩週之後,歐雷娣又變成以「熱情仲夏」為主,「轉角」看片段與重播。(為什麼會這樣?待會再說!)後來「轉角」也演完了,原本看「轉角」的那位「只好」改看「熱情仲夏」。

這是不是很有趣?可以提供給電視公司選擇與安排偶像劇的參考。歐雷娣這種人,前面已經說明過了,就是以整體製作與演員表現好不好來作為收視選擇的依據;第二位「花樣」迷就是要看演員陣容卡司;第三位「轉角」迷就要靠完整貼近生活的劇情來吸引她。當然這三位都是熟女,無法代表青少年與兒童這層次的收視族群(隔天要上學,怎麼可以看電視看那麼晚?偶像劇也不應該是兒童該看的電視節目吧?去看YOYO TV吧!)

對「花樣」迷來說,整個心思都還放在剛剛下檔的「花樣」之中,暫時無法接受其他偶像劇,就像剛剛和男朋友分手,心情還沒有平復,完全無法接受另一個人的感情。對「轉角」迷而言,一本九把刀的小說看完了,那就換另一本小說來看,「熱情仲夏」的故事結構還算完整(至於「放羊的星星」,感覺蠻八點檔的,不是她的菜)。

再來談談歐雷娣為什麼後來以「熱情仲夏」為主,而不選擇「轉角」。歐雷娣覺得王明台導演的作品很多細節都有注意到,所以劇中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就連只出現一兩個畫面的小角色都不放過(除了後製有點偷懶的感覺),嚴格控管的成果讓歐雷娣沒有太多想罵人的感覺(據說王導以會罵人出名,既然王導罵過了,歐雷娣就不需要罵了)。而「轉角」雖然製作精美,劇本也無可挑剔,但是有好些個主要配角的表現都讓歐雷娣覺得很吐血,這邊不一一點名,以避免造成人身攻擊。歐雷娣並不會怪演員不會演,因為年輕演員本來就需要時間和機會來累積經驗,但是這樣不純熟的演技直接呈現出來破壞整齣戲的質感,歐雷娣覺得導演要負很大的責任。

由此可知,一齣叫好又叫座的偶像劇必須從最根本的整體製作為出發點,才有辦法吸引到各種不同喜好的收視族群,如果只以卡司陣容或爆點的鋪陳來吸引觀眾的「注意」,那極有可能只能拿到短期的高收視效果,而無法獲得長期的支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