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韓劇的類別

歐雷娣在看了好一陣子韓劇之後,才知道原來韓劇是有「等級」的。從播出時間來區分的話,首先要把「日日劇」切割出來。「日日劇」顧名思義就是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播出的連續劇,每家電視台的日日劇播出時間好像不太一樣,基本上就是給家庭主婦無聊的時候看的,每天播出一集大約三十分鐘左右,如果劇集受歡迎的話,動輒上百集,但不受歡迎40集就腰斬的也有。這類連續劇大概就跟台灣的「民視」連續劇差不多(《娘家》、《夜市人生》之類的),不會有當紅明星演員出現在卡司陣容當中。
除了日日劇之外的電視劇,以往以播出時段來區分為「月火劇」、「水木劇」、「週末連續劇」,其中「週末連續劇」又有稍早時段的「家庭劇」和十點以後的「週末劇」之分。在製作的用心程度上,「週末家庭劇」是比「日日劇」稍微好一點點的,但觀眾還是以大嬸帶著還不能跟朋友出去度週末的孩子一起收看為主,所以不外乎劇情引人入勝、高潮迭起就行,這個時段的廣告最好賣,所以收視率很重要。十點以後的「週末劇」老人小孩都該去睡了,主要收視群就換成較年輕的世代,不管是演員、劇情、拍攝手法等等,都需要比較用心一些,題材上也會選擇一般社會人士會關心的各種議題。「月火/水木劇」則是類似台灣的偶像劇,是週一到週四晚上十點播出的戲劇,要能夠搶這個時段的收視,必定要當紅的演員加上題材新穎的劇本才能造成話題,是競爭最激烈的電視劇類型。
以往「月火/水木劇」多為二十集以下的劇集,後來各台策略性調整之後,有些大製作、長劇也都會選在「月火/水木」的時段,因此,電視台開始把日日劇以外的連續劇依集數分為「長篇」、「中篇」、「迷你」三類。所謂的「迷你劇」指的是二十集以下的連續劇,「中篇連續劇」則是二十一集到三十二集範圍的劇集,三十三集以上就是「長篇連續劇」。這樣一來,等級的判斷更清楚了,級數越少,可以說「等級」越高,可能是因為需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累積一定的收視群,需要演員陣容夠吸睛、劇情夠吸引人吧?這其實不太容易,觀眾的口味很難捉摸,收視率要拉高得慢慢累積,要掉則像溜滑梯一樣。
歐雷娣開始看韓劇和大部分的人一樣,都是先從「迷你劇」開始的。從最早引起歐雷娣注意的《冬季戀歌》、《巴黎戀人》,到《市政廳》、《最佳愛情》,反正就是俊男美女(朴新陽和車勝元其實不太算是「俊男」)浪漫愛情故事。但是談情說愛看久了,雖然題材一直在變換,還真的會膩,漸漸地不愛看迷你劇了,改看長篇古裝劇。一直到不小心看到《神的晚餐》(台灣叫《宮之料理對決》)被金道允(李尚禹飾)吸引住之後,開始進入中篇連續劇及長篇家庭劇的世界。
中篇連續劇通常是32集,這類劇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品質上的差別不會像長篇那麼大。長篇連續劇就良莠不齊了。依照歐雷娣的標準,一齣好的長篇連續劇,需要劇中人物心境上、行為上隨著劇情發展有合理的轉折和改變,如果只靠劇本「說故事」的話,以韓劇邊寫邊拍的模式,到最後都會流於形式,變成莫名其妙的happy ending。真正有說長篇故事功力的編劇,其實少之又少,能夠從頭到尾言之有物的,大概也只有金秀賢編劇了(韓國好幾個高收視率長篇連續劇的名編劇充其量就只是狗血劇情的靈感大師罷了)。可惜的是,歐雷娣喜歡的長篇連續劇類型,在韓國都叫好不叫座(例如《心情好的日子》),因為一般人不會想看劇中人物慢慢改變的過程。
《拜託了媽媽》原本的企劃是要藉著女主角跟「像仇人的媽媽」以及「想當她女兒的婆婆」婚前婚後的相處來讓女主角、媽媽、婆婆了解女人在各種身份和立場下的心態,但是隨著收視率的壓力,編劇改變了企劃,改走狗血劇情路線,反而將母女、婆媳間的矛盾輕輕帶過,煙消雲散了。這就不能怪歐雷娣後來完全看不下去了。
雖然中、長篇連續劇在韓劇的「等級」上不如迷你劇,很多演員不願意「降級」演出,但其實能夠當上中、長篇連續劇的主角都不簡單,得有一定的演技撐著才行。這兩年隨著資深演員在長篇連續劇受到注目、收視亮眼,開始越來越多編劇擺明了以資深演員為劇中主角來發展劇情。其實這跟電視收視習慣改變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網路的發達,電視觀眾的平均年齡層越來越高,年輕的收視族群不再等在電視機前收看連續劇,而是透過數位媒體在有空檔時觀看,當然話題性和收視率之間的關聯性就低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