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韓劇的類別(二)

上一篇寫到後來有些混亂了,再補充一下好了。既然韓劇分等級,集數越多的等級越低,那是不是有實力有上進心的演員都該積極爭取迷你劇的演出機會,才能名利雙收?其實,迷你劇這戰區非常現實,「利」肯定是沒有的,在完全無法估算成功機會的情況下,即使是當紅迷你劇主角,單集演出費也不會太高,只有在劇本身火了之後,演員成「名」了,才會有附加的「利」送上門,例如代言、商演、fan meeting等,然後再靠著這期間不斷曝光累積的人氣,吸引下一部劇本上門。但這種模式的風險很大,一不小心出了點緋聞或是負面消息,就會一蹶不振,很難再爬起來。歐雷娣最熟悉的例子就是車勝元。當年藉著《市政廳》重返小螢幕,受到了廣大師奶們的喜愛,廣告代言、綜藝節目、商演活動一個接一個,之後接下《最佳愛情》,靠著「獨孤真」這個角色,更是廣告代言接不完,但卻因為兒子接連出事,即使不是車勝元本人的問題,車勝元也第一時間停止所有演藝活動以示負起「養子不教」的責任,甚至後來被爆出車魯爾根本不是車勝元親生兒子,但車勝元自始至終視如己出等等,但形象已經重挫,就很難重回迷你劇一級戰區了。
粉絲們對於韓劇製作過程的認識都是迷你劇,所以會認為替所支持的演員增加人氣和爭取戲份與「排名」是很重要的,否則可能會被編劇邊緣化。其實迷你劇的主角都非常清楚,就是一個男主角配上一個女主角,其他的都是陪襯罷了(所以才會有粉絲老愛爭論男一男二、女一女二的問題)。迷你劇在選角時,主角通常是編劇在構想劇本架構時就會設定好幾個演員的形象,在和電視台商討時也會預設演員名單,電視台會是劇本加上他們覺得適合的演員,然後確定電視台同意製播後才進入男女主角商討和其他演員徵選試鏡的階段。因為迷你劇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劇本和男女主角,所以被徵詢的演員除了挑劇本以外,通常還會挑對手演員,如果男女主角等級、經驗相差太多,很容易出現主角辭演、臨時換將的情形,這樣的消息一傳出來,劇本身收視會受影響,辭演的演員後續接戲也會比較不容易。
不過,迷你劇已經快變不出花樣了,從原本單純的浪漫愛情拍到穿越劇、外星人、吸血鬼、靈魂出竅... 即使是絕佳的卡司陣容搭配黃金編導,也不一定是收視保證,頂多保證海外版權比較好賣罷了,更何況是在韓國演藝圈浮浮沉沉好幾年的中年男女和從偶像團體轉戰電視劇的新人們?
不只是韓劇本身分等級,韓國演員的等級也分得很清楚,所謂的一線演員,指的大概就是在迷你劇有一定收視基礎的男主角、女主角,這些炙手可熱的大明星,不管到哪裡都會有狗仔和粉絲跟著,一舉一動都攤在社會大眾的眼前,經紀公司當然也不會放棄任何對形象與人氣有利的機會,對於劇本的挑選會考慮非常多,以免一個不小心就踩到地雷影響身價。很多這類一線演員為了愛惜羽毛,挑劇本挑得厲害,寧可不接,也不要一不小心走了下坡,所以漸漸的作品越來越少。
另外有些演員雖然不是紅透半邊天那種,但是在韓國一步一腳印的當專業演員,幾年累積下來也有一定程度的地位,這類演員不太需要經紀公司挨家挨戶去爭取劇本,自然會有劇本送上門來讓他挑選,角色大概就是中、長篇連續劇主角(主角通常不會只有一對)或是迷你劇中的重要角色(但不會是第一男主角)。這類穩定但重量型的演員通常都有自己專屬的保母車,也會有經紀人、助理、造型師跟著打點一切,這當然也是因為這類演員擁有一定的身價。
接下來的等級大概就得靠經紀公司到處去爭取演出機會了,好一點的只要經紀公司夠靈光就能爭取到不錯的劇本和角色,比較沒知名度的就需要到處去試鏡,或者先爭取在中、長篇連續劇中露臉,然後到日日劇去磨練演技(外型夠優的話先露臉之後比較有機會去當日日劇的主角)。
從以上韓國電視劇以及演員的等級和分類,應該不難發現,其實粉絲們老覺得替自己支持的演員衝人氣對他們的前途有很大的幫助根本是個假象,真正專業的演員並不是靠「人氣」獲得好機會的,而是瞭解自己的能力不斷充實自己、盡力做好演員的工作,太過計較粉絲觀感而在編劇、導演、劇組工作人員中留下壞印象的話,才是阻礙前途的愚蠢行為。

沒有留言: